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学与经济学的互相借鉴与批评(2)

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可以说,搭建文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主动性更多地来自文学界,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寻求更加多样化的视角研究文学、文化和文化批评,越来越多的文学

可以说,搭建文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主动性更多地来自文学界,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寻求更加多样化的视角研究文学、文化和文化批评,越来越多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建立在经济学的范式、模式和修辞之上。[14,2][15]

三、经济学文学:经济学中的文学

这里的经济学文学指的是经济学中的文学,或者经济学家眼中的文学。不少经济学经典著作借用文学故事和片段来讲述经济学。美国首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塞缪尔森的《经济学》开创了经济学对文学名言语句的引用,成为最经典的案例。

另外,经济史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学家经常使用文学片段阐述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他们常引用知名作家的作品描述历史上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经济史学家提供了证明:鲁滨逊的孤岛生活经验印证了微观经济学的存在,开始了生产和消费的简单经济现象。鲁滨逊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印证了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名词:鲁滨逊经济学。[16]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被经济史学家用来分析19世纪人们的主流观念——对市场、平等的偏见和对农奴制度的支持。

歌德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个务实的好经济学家,因为其作品《浮士德》反映了作者当时工作在魏玛法院的税法和金融知识。他提及了技术失业、伴随纸币的通货膨胀风险、工业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案:政府充当特殊的角色,吸收文化精英的代表,即政府要参与经济的调控,纠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不仅如此,有些经济学家还接受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如经济学家认为弗兰克·鲍姆的小说《绿野仙踪》具有货币意义,[17]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双币本位制之争。博弈论经济学家通常借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和当时的处境来分析策略和动机: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小鸡游戏博弈等。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常被用来解读借贷关系和犹太人的利息观等经济学基本概念。

某些经济学家喜欢借用文学形式研究经济学。伊利诺伊大学的经济学教授McCloskey[18]从研究经济学转行到研究经济作品中的修辞现象,链接了经济学和文学批评。华盛顿大学经济学讲师保罗·海恩,一生致力于改革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他摈弃了繁复的公式、函数和模型等,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观念,并出版了《经济思维方式》(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1973),被译成各国文字、广受欢迎。[19]Henderson更是主张把经济学著作当成文学作品来阅读。[20,1-9]更有甚者,经济学家倚重的、大名鼎鼎的《政治经济学》期刊的封底每期都会刊登一篇文学片段,这个传统自1973年芝加哥经济学派的Stigler(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担任副主编时就开始了。在经济教学中,为更容易和更准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理论,将文学中关于疑团的铺垫,幽默的风格、浅显的表达等手法用到经济教学中,可提升经济学教学效果。[7]

四、文学与经济的相互借鉴与批评

尽管如此,文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仍然不融洽。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建立的经济学已经发展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称为大科学,经济学家被尊为大科学家。同样,文学一直也是个体系庞大的学科。而最近出现的文学经济学跨学科研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其只是新词汇、边缘学术,[21]而文学批评家却认为这是个新领域、新兴学科,处在蓬勃发展中。

文学对经济的批评大多集中在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单个理性人方面。事实上,如果说微观经济学大部分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话,宏观经济学则考虑了道德风险、不合作等弱点,才有了规避道德风险的“公用地”困境及解决方案,才有了博弈论的一系列体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宏观经济学也是在文学家对经济的不断批评中进步的一个表现。

遗憾的是,主流经济学(家)并不认可文学家的观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由经济学转向研究经济学中的修辞的Deirdre McCloskey属于“非主流”经济学家,并不代表大部分经济学家认可经济中的修辞研究及其意义。

在文学批评界“看起来像是迎来了新一轮热潮”的同时,经济学家只是愿意向文学寻找一个备选项。不管如何,至今的一个事实是:经济学仍是经济学家的事儿。而文学界则更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理论和范式。

五、结语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qikandaodu/2020/1026/588.html

上一篇: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下一篇:知识付费的泡沫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