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学与经济学的互相借鉴与批评(3)

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学和经济学对经济社会解释的出发角度不同,文学是从个体发展和内在心理的角度,而经济学是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总结出规律、发展出理论去解释普

文学和经济学对经济社会解释的出发角度不同,文学是从个体发展和内在心理的角度,而经济学是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总结出规律、发展出理论去解释普遍存在的、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的经济现象,甚至试图去总结适应整个社会的经济规律。有些经济学家看中文学的作用,是因为与经济学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相比,文学作品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总之,文学反映着、借助着、批判着经济学,将继续借用着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研究。经济(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引用也越来越多,是经济学家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文学经济学与经济学文学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1]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36-144.

[2]金元浦.论文艺与经济[J].文学评论,2011(6):13-19.

[3]黄霖.作为文学研究新起点的经济视角[J].学术月刊,2006(9):93-95.

[4]胡明.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J].学术月刊,2006(5):122-125.

[5]吴增基.理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4-50.

[6]王岳川.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普世化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43-49.

[7]刘晓静.浅谈文学手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6).

[8]吴世奇,余声启.建立文学经济学学科的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EB/OL].[2019-08-19].

[9]李笑野,马艳.《周易》的风险观及其现代价值[J].财经研究,2004(2):107-116.

[10]俞纪东.论汉初经济恢复与大赋兴起的关系[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1):35-41.

[11]许建平.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以明代后期的市井小说为论述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7(2):158-170.

[12]龚举善.文学经济学作为批评范式的可能性[J].中外文论,2016(2).

[13]陈潇.经济与文学的越界与融合——从经济学视角重温马克·吐温之经典[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

[14]许建平.经济生活与文学活动之关系及其研究途径[J].社会科学,2008(3):165-170.

[15]Woodmansee Martha & Osteen Mark.The New Economic Criticism[M].

[16]Watts Michael & Smith in Literature and Drama[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989(2):291-307.

[17]Rockoff Hugh.The Wizard of Oz as a monetary allegory[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4):739-760.

[18]McCloskey rhetoric of economics[M].Madison,W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5.

[19]林源民.经济学的来源及概念[EB/OL].[2018-9-30].

[20]Henderson as literature[M].London:Routledge,1995:1-9.

[21]Amariglio Jack & Ruccio /Cultural“Economies”,Economic Discourse,and the Question of Marxism[A].in:Martha Woodmansee &Mark New Economic Criticism[C].1999:324-339.

[21]Hirshliefer on altruism: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the last wor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7(2):507.

一、文献回顾纵观国内,文学与经济跨学科之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微观是研究具体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典型的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经济学”。中观和宏观的研究则扩展到了文化范围,研究探讨经济与“文化”“文艺”“文化产业”“文艺经济”的关系。[1-4]宏观层面主要是探讨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5]具体来看,微观层次的研究成果颇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都有学者进行文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并举办了研讨会。可以说,经济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紧密,可做研究的事情很多。[4]中观层次研究侧重点是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即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人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商品的要素。主张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宏观层面主要探讨我国文化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作用。[5-6]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振兴,需要文化上的“走出去战略”,需要文化根据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作出战略调整,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6]这与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理念和“孔子学院”的实践相吻合。综前所述,文学中的经济学研究大多出现在文学圈,而从事经济学的学者囿于跨学科的羁绊,偶有借用文学视角的研究,[7]而文学与经济的跨学科双向研究就更少了。相较之下,自从《新经济批评》(The New Economic Criticism,1999)发表以来,国际对经济学和文学的交叉研究已经有了20年的积累,不仅有文学学者,更有经济学者研究二者的关系。文章基于自身的经济学和语言教学背景,梳理文学中的经济及经济中的文学,不但从文学角度看经济,而且从经济角度看文学,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文学经济学: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学囿于篇幅,这里的文学经济学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经济学,文学经济学的建立存在很大的可行性。[8]如前所述,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济现象研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周易》[9],《汉赋》[10],还是明代市井小说[11][12],都有经济的影子。同样,西方文学作品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微观到宏观,反映着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无论是马克·吐温[13],还是西奥多·德莱赛的作品。典型的文学作品当属西奥多·德莱赛的《金融三部曲》(包括《金融玩家》《巨人》《斯多葛》)。《金融玩家》中主人公弗兰克·考波伍德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经济头脑,青少年时期从倒卖肥皂的生意中体会了成本—收益—利润的甜美,在股票市场中知道了投资和投机的巨大收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初期自己资金和社会关系不够强大的时候为争取不可多得的社会稀缺资源:人力和资本(经济学中两项最重要的投入,包含权利关系网和巨额投资基金),取得芝加哥三巨头之一巴特勒的信任和支持,获取更多的财力资助——经济中非常重要的融资。他急功近利,用尽各种欺诈、胁迫、引诱手段,加上自己的才智,突破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羁绊——道德风险,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生活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公司小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体现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最大的假设前提——理性经济人,也体现了美国第一代企业家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道德腐化和堕落,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熊皮特的创新,尤其是“毁灭性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可以说,《金融三部曲》也是一部经济史。此外,西方某些有经济思想的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展示自己的经济主张。如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以纯文学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包括其精英救世思想,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不仅如此,文学家可将经济学家本人的故事写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名著,并搬上银幕。如博弈论经济学家纳什为原型的自传《美丽心灵》,不但成为文学作品,而且拍成了电影。鉴于经济学家凯恩斯对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一部以他为原型的小说《遮天蔽日》(Bucking the Sun)有力地证明了文学界对经济的认可,对经济学家的认可。罗伯特·福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可看作“机会成本”的另一种经济专业性表达:“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这是机会成本的精髓意义的文学式表达,一种更适合普通大众的诗意表达。可以说,搭建文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主动性更多地来自文学界,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寻求更加多样化的视角研究文学、文化和文化批评,越来越多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建立在经济学的范式、模式和修辞之上。[14,2][15]三、经济学文学:经济学中的文学这里的经济学文学指的是经济学中的文学,或者经济学家眼中的文学。不少经济学经典著作借用文学故事和片段来讲述经济学。美国首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塞缪尔森的《经济学》开创了经济学对文学名言语句的引用,成为最经典的案例。另外,经济史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学家经常使用文学片段阐述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他们常引用知名作家的作品描述历史上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经济史学家提供了证明:鲁滨逊的孤岛生活经验印证了微观经济学的存在,开始了生产和消费的简单经济现象。鲁滨逊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印证了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名词:鲁滨逊经济学。[16]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被经济史学家用来分析19世纪人们的主流观念——对市场、平等的偏见和对农奴制度的支持。歌德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个务实的好经济学家,因为其作品《浮士德》反映了作者当时工作在魏玛法院的税法和金融知识。他提及了技术失业、伴随纸币的通货膨胀风险、工业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案:政府充当特殊的角色,吸收文化精英的代表,即政府要参与经济的调控,纠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不仅如此,有些经济学家还接受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如经济学家认为弗兰克·鲍姆的小说《绿野仙踪》具有货币意义,[17]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双币本位制之争。博弈论经济学家通常借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和当时的处境来分析策略和动机: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小鸡游戏博弈等。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常被用来解读借贷关系和犹太人的利息观等经济学基本概念。某些经济学家喜欢借用文学形式研究经济学。伊利诺伊大学的经济学教授McCloskey[18]从研究经济学转行到研究经济作品中的修辞现象,链接了经济学和文学批评。华盛顿大学经济学讲师保罗·海恩,一生致力于改革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他摈弃了繁复的公式、函数和模型等,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观念,并出版了《经济思维方式》(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1973),被译成各国文字、广受欢迎。[19]Henderson更是主张把经济学著作当成文学作品来阅读。[20,1-9]更有甚者,经济学家倚重的、大名鼎鼎的《政治经济学》期刊的封底每期都会刊登一篇文学片段,这个传统自1973年芝加哥经济学派的Stigler(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担任副主编时就开始了。在经济教学中,为更容易和更准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理论,将文学中关于疑团的铺垫,幽默的风格、浅显的表达等手法用到经济教学中,可提升经济学教学效果。[7]四、文学与经济的相互借鉴与批评尽管如此,文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仍然不融洽。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建立的经济学已经发展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称为大科学,经济学家被尊为大科学家。同样,文学一直也是个体系庞大的学科。而最近出现的文学经济学跨学科研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其只是新词汇、边缘学术,[21]而文学批评家却认为这是个新领域、新兴学科,处在蓬勃发展中。文学对经济的批评大多集中在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单个理性人方面。事实上,如果说微观经济学大部分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话,宏观经济学则考虑了道德风险、不合作等弱点,才有了规避道德风险的“公用地”困境及解决方案,才有了博弈论的一系列体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宏观经济学也是在文学家对经济的不断批评中进步的一个表现。遗憾的是,主流经济学(家)并不认可文学家的观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由经济学转向研究经济学中的修辞的Deirdre McCloskey属于“非主流”经济学家,并不代表大部分经济学家认可经济中的修辞研究及其意义。在文学批评界“看起来像是迎来了新一轮热潮”的同时,经济学家只是愿意向文学寻找一个备选项。不管如何,至今的一个事实是:经济学仍是经济学家的事儿。而文学界则更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理论和范式。五、结语文学和经济学对经济社会解释的出发角度不同,文学是从个体发展和内在心理的角度,而经济学是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总结出规律、发展出理论去解释普遍存在的、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的经济现象,甚至试图去总结适应整个社会的经济规律。有些经济学家看中文学的作用,是因为与经济学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相比,文学作品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总之,文学反映着、借助着、批判着经济学,将继续借用着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研究。经济(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引用也越来越多,是经济学家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文学经济学与经济学文学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参考文献:[1]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36-144.[2]金元浦.论文艺与经济[J].文学评论,2011(6):13-19.[3]黄霖.作为文学研究新起点的经济视角[J].学术月刊,2006(9):93-95.[4]胡明.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J].学术月刊,2006(5):122-125.[5]吴增基.理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4-50.[6]王岳川.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普世化价值[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43-49.[7]刘晓静.浅谈文学手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6).[8]吴世奇,余声启.建立文学经济学学科的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EB/OL].[2019-08-19].[9]李笑野,马艳.《周易》的风险观及其现代价值[J].财经研究,2004(2):107-116.[10]俞纪东.论汉初经济恢复与大赋兴起的关系[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1):35-41.[11]许建平.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以明代后期的市井小说为论述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7(2):158-170.[12]龚举善.文学经济学作为批评范式的可能性[J].中外文论,2016(2).[13]陈潇.经济与文学的越界与融合——从经济学视角重温马克·吐温之经典[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14]许建平.经济生活与文学活动之关系及其研究途径[J].社会科学,2008(3):165-170.[15]Woodmansee Martha & Osteen Mark.The New Economic Criticism[M].[16]Watts Michael & Smith in Literature and Drama[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989(2):291-307.[17]Rockoff Hugh.The Wizard of Oz as a monetary allegory[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4):739-760.[18]McCloskey rhetoric of economics[M].Madison,W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5.[19]林源民.经济学的来源及概念[EB/OL].[2018-9-30].[20]Henderson as literature[M].London:Routledge,1995:1-9.[21]Amariglio Jack & Ruccio /Cultural“Economies”,Economic Discourse,and the Question of Marxism[A].in:Martha Woodmansee &Mark New Economic Criticism[C].1999:324-339.[21]Hirshliefer on altruism: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the last wor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7(2):507.

文章来源:《中国药物经济学》 网址: http://www.zgywjjx.cn/qikandaodu/2020/1026/588.html

上一篇: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下一篇:知识付费的泡沫和价值